“10個茅臺酒瓶,8個回到茅臺鎮”,那么,誰又是這些空酒瓶的真正買家?據記者了解,幾乎每個“老資歷”的禮品回收店和煙酒經營店,都有一兩個經常聯系的“中間人”,后者高價收走品相完好的空茅臺酒瓶、酒盒后,再轉賣給假酒制造者。
在茅臺鎮,大大小小有600多家小酒廠和作坊,其中70%都是茅臺酒廠內部員工所建,余下的30%,也是員工親戚建的。“茅臺酒廠全廠職工近萬人,內部員工為這些制假販假者以假亂真帶來了便利,也給相關部門的治理帶來了麻煩。”茅臺酒廠的一位管理者表示。
內部員工造假酒的最大“便利”,就是酒基。所謂酒基,是指剛生產出來、未經任何勾兌的原漿酒,是造酒的關鍵物。通常,酒廠職工從內部拿一件老酒(10斤),視年份不同,價格在500至800元不等,而以這10斤老酒做酒基,能勾兌出上百件假茅臺。此外,茅臺酒廠旗下有一系列產品,較低端的茅臺王子酒和茅臺迎賓酒也深受員工們的“青睞”,被大量用于自家作坊里假茅臺酒的勾兌。“用它們做出來的假茅臺,一般人很難嘗出真假。”貴州省仁懷市的一位茅臺酒經銷商老程介紹說。
(經銷商)老程的一個朋友季某,自稱是某地“最棒的假茅臺供應商”。他給記者算了筆賬:“一個53度飛天茅臺的瓶子800元,一瓶茅臺王子100元,就算全拿來做酒基,成本也不過900元。真瓶裝假酒——不對,應該說是真瓶裝半假的酒——幾乎能以假亂真,拿到市場上,能跟真的53度飛天茅臺一樣,賣到1500元左右,利潤就是600元,而專賣店賣一瓶真酒,利潤才100元。所以,在茅臺酒廠供貨緊張的情況下,有些專賣店也會賣假酒。當然,他們不會放在店里公開賣,而會混在一件酒里,3瓶真3瓶假,買的人根本不知買的是真貨還是高仿貨。至于那些普通煙酒鋪子和所謂的高檔酒店,幾乎不可能有真貨賣給你。(2011,2,22“真假酒黑產業鏈追蹤:內部員工參與造假茅臺))
看到這則報道時,腦子里馬上想到09年的一件事。那一年我們這里搞一臺慶祝改革開放三十周年的文藝晚會,為了豐富晚會形式,我請沙牧大哥專門為晚會寫一首詩。詩作出來之后,主辦方非常滿意,說要請沙牧大哥喝酒。席間,服務員問喝什么?請客者高聲回答:高茅(也就是高度茅臺)!沒想第二天早上沙牧大哥給我來了電話,說那“高茅”是假的,因為頭一直暈到現在。其實那一天我也是暈的,因為自己酒量差,還以為是不勝酒力所致。但就這樣,我還是將信將疑,因為我們喝酒的地方是一家“五星”。但現在,我終于信了。
看了這則報道,想到了那件事,腦子里不由跳出好多問號來:
茅臺因何會假?自是供不應求。可以想象,2010年,茅臺酒廠年產酒量為2.2萬噸,其中53度飛天茅臺產量約為1萬噸,除開特供、團購和協議單位的那部分,真正分到各省市區專賣店的,只有兩三千噸。按每個省級行政區平均有10個地級市計算,每個地級市一年能分到6至10噸茅臺酒,也就是6000至2萬瓶,每天的供應量最多也只有50來瓶。想在市面上買飛天茅臺,能不難嗎?因為供不應求,所以造假應運而生。
茅臺因何飛漲?也是供不應求。因為供不應求,價格自然連年飚升。飛天茅臺是貴州茅臺的主打產品,從2005年至2011年,53度飛天茅臺的市場售價從每瓶368元飆升至959元,平均每年上漲百元。物以稀為貴,那一出“讓茅臺飛”自然沒完沒了。
假酒何以旺產?還是供不應求。既然有那么多人“咬定青山不放松”,非得讓茅臺在宴席上頻唱“主角”,而真茅臺又是那么“稀缺”,再加上假茅臺與真茅臺售價一樣,能產生那么高的利潤,為什么不趁此讓滾滾財源落入自己的腰包?再加茅臺鎮有那么強的“生產力”,何以不能旺產?
假酒何以旺銷?因為真假難辯。報道說明,茅臺酒廠的內部員工有“以假亂真”的通天本領,就連“較低端的茅臺王子酒和茅臺迎賓酒”一勾兌,一般人都難嘗出真假,豈不都當真茅臺喝?面子事大,真假事小,只要味道就是茅臺,而且喝不死人,怕什么?
誰是假酒推手?當是非富即貴。試想,全中國有多少窮人?全中國有多少富人?全中國有多少公款消費?全中國有多少老板需要?誰買得起?誰喝得起?就這六個問號,還不說明一切?
如果除了國宴和省(部)級重要宴請,所有大大小小的公務宴請都不得上茅臺。如果老板宴請,公務員必須罷宴。如果所有公務員,都不得接受任何老板包括茅臺酒在內的私人饋贈。讓茅臺酒飛飛看?那10個茅臺酒瓶,還有8個能回到茅臺鎮去嗎?如果茅臺酒進入供求平衡狀態,還有那么多人去制假嗎?難道那些制假者,會自己去喝假茅臺嗎?
說到底,茅臺酒的一路狂漲,茅臺酒的假酒成風,腐敗是一大重要成因。誰能說這不是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