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千世界,無奇不有,有人聞到酒香就拔不動腳,有人卻偏只對裝杯中物的瓶瓶罐罐情有獨鐘;有人把酒瓶子當成“破爛兒”,有人卻把“破爛兒”當寶貝,愿花高價從收購站把酒瓶給買回來。
河南洛陽的童貴明先生便是這樣一個人。他平時不好飲酒,卻愛收藏酒瓶子,十多年間,他已經收藏了2000多只酒瓶。
收藏緣起“竹葉青”
十幾年前,童貴明到一位親戚家作客時,被親戚拿出的一瓶酒給吸引住了。那是1973年生產的山西竹葉青酒,潔白的瓷瓶上畫有一幅翠竹詩文圖,竹枝挺拔,竹葉青翠,旁邊還附有改動過的北周詩人庾信的《春日離合詩·其二》的后兩句“三春竹葉青,一曲鹍雞弦”(原為“三春竹葉酒,一曲鹍雞弦”),并配有“山西”二字的紅章一枚。這個酒瓶清秀典雅,意境悠遠,童貴明一見就喜歡上了,席罷,便把酒瓶抱回了家。
自那以后,他便迷上了收藏各種各樣的酒瓶。他說,同樣是瓷器,酒瓶的造型豐富多變,且能反映各個時期的酒文化,又不用花多少錢,何樂而不為呢?
廢品收購站里“淘寶”
這么多酒瓶都是從哪兒淘到的呢?童貴明得意地說:“我的酒瓶大部分是從廢品收購站買來的。看到有好看的、喜歡的,就花幾塊錢買下來。至今為止,我買的最貴的酒瓶也只花了50塊錢。”
一對剛從收購站找到的鴛鴦狀酒瓶吸引了我的目光。這對酒瓶瓶身細膩,顏色青翠,鴛鴦眼珠漆黑,羽毛和嘴巴點綴著點點鵝黃,鮮紅的鳥冠構成了瓶口,不說還真看不出來是酒瓶。這對鴛鴦酒瓶由于罕見,不少藏友見到了想出高價購買,都被他拒絕了。
五年集齊一套“八仙過海”
單個from:中國酒 業新 聞網酒瓶好找,要收集一套就沒文章來源華夏酒報那么容易了,這一套還必須出自一個廠家就更難了。為了收集這一套“八仙過海”酒瓶,童貴明足足花了5年時間。
這套“八仙過海”酒產于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是杜康酒,酒瓶的材質是青色的汝瓷。名瓷名酒,可見在當時是一種高檔酒。酒瓶的形狀模仿八仙的造型,人物形態各異,栩栩如生。
童貴明說,這套酒出自伊川杜康酒廠,酒瓶都是從廢品收購站淘來的。很多藏友就是收不齊一套,不是缺了呂洞賓,就是缺了鐵拐李,再或者不是出自同一個廠。他們知道童貴明有一整套,就拿著自己的寶貝來跟他換,還有人要拿錢買,童貴明說什么也不肯。
除了“八仙過海”外,童桂明還有一套西游記中師徒五人造型的酒瓶,是他花了3年的時間找到的。另有一套“五祿神”,童貴明輾轉了兩個收購站找到4個,之后朋友給他配了1個,可惜和他自己的不是出自同一個廠,讓他感到有些遺憾。
收藏酒瓶就是收藏文化
童貴明說,酒瓶不僅僅是一種裝酒的容器,它本身就是一種特殊的工藝品。拿瓷瓶來說,它集瓷藝、繪畫、書法、詩詞、設計等藝術為一體,其中不少詩詞字畫還出自名家。
隨著時代的發展,酒瓶的設計也出現了一些變化。改革開放前,陶瓷材質的酒瓶還比較少,只有一些特供酒、高檔酒、出口酒才會用到。而現在,中高檔酒的酒瓶幾乎都是瓷質的。
不管發生什么樣的變化,童貴明對酒瓶的感情都是數十年如一日。現在,他沒事的時候就在家擦擦酒瓶,和這些寶貝“說說話”。偶爾他會和一些藏友聚會,互相欣賞一下各自的藏品,交流收藏 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