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派瓶內畫的唯一代表———汕頭瓶內畫通過遴選,將亮相上海世博會,汕頭瓶內畫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賴乙寧將在世博會“廣東周”文藝展示活動上向來自國內外的參觀者現場展示這一獨特民俗。前天,賴乙寧向記者道出了汕頭瓶內畫通過此次遴選的原因,也就是它被譽為“全國四大瓶內畫流派中的奇葩”的秘訣所在。

一群鴨子一只彩蛋入門
賴乙寧1953年出生于廣東汕頭,10多歲已很喜歡畫畫。照著一本《紅燈記》連環畫依樣畫葫蘆。慢慢地,他不用臨摹,便能徒手畫人物。接著,他又自學雕塑,有次還因為太專注,頭發被煤油燈燒掉了不小一片。
賴乙寧告訴記者,1972年,他高中畢業參加了汕頭工藝行業招徒考試,臨摹考試上,完成了試題的賴乙寧信手在試卷下方畫了一群鴨子,差點被視為作弊,幸虧帶隊老師了解他,向主考方說明,才被“豁免”。自由創作考試上,賴乙寧帶了一枚雞蛋現場繪彩填畫,當場折服了考官。
考進汕頭市工藝美術研究所后,賴乙寧被安排在內畫組(瓶內畫也稱內畫),師從汕頭瓶內畫創始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吳松齡。
全國四大流派中最獨特
賴乙寧說,汕頭瓶內畫通過遴選亮相世博會,在于它與國內其它流派的瓶內畫相比,具有非常獨特的藝術特征。
由吳松齡創始的汕頭瓶內畫雖是“后起之秀”,卻不僅被譽為粵派,與京派、冀派、魯派合稱中國四大瓶內畫,還被稱為“全國四大瓶內畫流派中的奇葩”。從作畫工具、繪畫技法、構圖形式,到瓶體造型、瓶外裝飾,汕頭瓶內畫都明顯異于京、冀、魯派。
由于瓶內畫是從鼻煙壺發展而來,國內瓶內畫幾乎都用扁瓶。獨獨汕頭瓶內畫受潮汕陶瓷造型影響,多用圓形玻璃瓶,這給瓶內作畫增加了難度。造型細分為梅膽、棒槌、觀音、魚尾、盾、橄欖、蘿卜等形狀,最小的才高5厘米。而汕頭瓶內畫常描以金線和琺瑯,突破了瓶內畫無外飾的局限,更顯華貴絢麗。另外,汕頭瓶內畫受嶺南派畫風影響,線條纖秀,色彩鮮艷。
京、冀、魯派瓶內畫都用直筆作畫,汕頭瓶內畫則用曲筆,將鐵絲彎曲成半個“弓”字,鐵絲尖上安上數根狼毫,伸進內徑僅數毫米的瓶口,在瓶內壁上作畫。賴乙寧說,汕頭瓶內畫用的是中國畫法,用的顏料是普通的國畫顏料,但構圖要了然于胸,下筆要極其精準,有時一整天就畫那么一只小鳥。
堅守傳統不忘吸納創新
賴乙寧將在今年七八月份舉行的世博會“廣東周”文藝展示活動上展示什么樣的瓶內畫作品?賴乙寧說,展示作品以傳統的汕頭瓶內畫作品為主,如《百駿圖》、《百子圖》等,圓玻璃瓶、描金,個性鮮明。他還將展出一些吸納了京、冀、魯派瓶內畫特點的水晶壺《百鳥圖》,用扁瓶造型展示粵派畫風。另外,賴乙寧還考慮創作一些天然水晶瓶內畫作品,利用天然水晶“一瓶一樣、絕不雷同”的天然紋理作背景、前景,創新性地將天然元素與手工創作融合起來,提高汕頭瓶內畫的藝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