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綺妮每個酒瓶都是一個獨立藝術空間,不少作品背后藏著一個故事。如一個畫上五顏六色波子的透明酒瓶,那是她為紀念去世的外婆而作。她的外婆在世的唯一嗜好是波子棋,畫波子,是陳綺妮懷念外婆的方式。陳綺妮也會用酒瓶來表達抽象的人生體驗。例如她創作的“時間”系列,每個酒瓶都是由很多長方形色塊排列而成,每個色塊代表著分秒而逝的時間,無數的色塊累積成不可再追的年華。陳綺妮目前正在進行新嘗試:把酒瓶變成一種裝置藝術。此次參展的作品正是一件大型裝置作品。在上個月結束的意大利佛羅倫薩雙年展上,一個由333個酒瓶組成的裝置藝術作品《似曾相識》格外引人注目。它出自香港本土著名酒瓶畫家陳綺妮之手。每年酒酣席散后留下的空瓶數不勝數,它們大多難以避免被扔進垃圾堆的命運,奇女子陳綺妮卻偏偏甘做“樽癡”:她把寂寞的空瓶帶回家,在上面刻畫回憶和人生感悟,使之成為彩繪藝術品,獲得新生。日前,記者連線遠在歐洲的陳綺妮,與她暢談藝術人生。

從全職主婦到藝術家
憑酒瓶藝術,陳綺妮如今在香港很出名,然而回顧她的藝術之路卻頗具傳奇色彩。她畢業于大學工商管理學系,后來從事市場推廣工作多年,婚后,她轉而變做全職家庭主婦。在十多年前,她開始隨國畫家林逸之學習水墨畫,隨后于2004年至2006年在香港中文大學修讀藝術課程。幾年前,她開始嘗試在酒瓶上作畫,作品曾在香港赤柱藝墟等多處地方展出,受到廣大市民的喜愛,引起很大回響。2009年獲邀參加“意大利佛羅倫薩雙年展”,引起國外藝術界關注。
源起:讓酒瓶保存“人、情、味”
陳綺妮與丈夫喜歡品酒,享受生活。一次,她和丈夫參加一個晚宴,結束后,桌上留下許多漂亮的空酒瓶,陳綺妮覺得扔掉怪可惜,一種想法在她腦海中萌生:這不是一個很好的畫布嗎?于是她順手便拿了一個回家,開始嘗試在瓶面上畫畫。自此,陳綺妮沉浸于酒瓶的世界,一發不可收拾,成為一個“樽癡”。聚會心情,都在酒樽上化成創作靈感。
如今,陳綺妮的酒瓶有兩種:一種是仍然保留標簽的,另一種則完全清除掉表面標志的。前者是她和朋友曾經使用過的瓶子,后者則是收集回來的。“我在酒瓶上作畫,始終想把過去的回憶保留下來,表達一種‘人、情、味’。”陳綺妮如是說。
一個酒瓶一個故事
陳綺妮會根據不同酒瓶的形狀進行構圖,而在技法上,她嘗試運用中國水墨技巧,大片潑彩和線條勾勒使古老東方藝術在新的載體上散發獨特魅力。當然,由于是在瓶體作畫,所以顏料變成塑膠彩。此外,銀粉、金粉、水晶等,都可以因應需要想要表達的主題,而成為材料。
對話陳綺妮:
“我不是
師奶藝術家”
廣州日報:在酒瓶和在畫布上繪畫,有什么不一樣?
陳綺妮:在紙上畫畫再立體都只是2D,但以酒瓶為載體,則是3D,可以360度旋轉,感覺很不一樣。題材完全不一樣。我在酒瓶作畫表達的是一種人情味,水墨畫與古典韻味的一些東西更相關。
廣州日報:能介紹一下這一次你參展的作品的意念嗎?
陳綺妮:我用333個酒樽展現的是一個湖景。每個人心里的湖景都是不一樣的,它可能是甜蜜的,也可能是悲傷的。
廣州日報:你曾是全職主婦,現在藝術創作靈感來自哪里?
陳綺妮:有人稱我為師奶藝術家,其實我不是。我在國外受教育,有過工作經歷,經歷并不少。靈感一定要從生活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