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農業生產中農藥被廣泛使用,但用后的農藥瓶物卻缺乏適當的管理,農民使用農藥后將包裝物隨便丟棄于田邊、池塘、河溝,廢棄包裝內的殘留農藥,在酷熱的夏季自然揮發或經雨水沖刷滲入地下,造成水質和土壤污染,直接危害人類健康,或通過食物鏈的逐級累積傳遞,最終威脅到人們的身體健康。在農村,因為食用被農藥廢棄物污染的農產品或其他食物致人中毒及畜禽中毒死亡的情況時有發生。而且,這些含高分子樹脂的塑料包裝瓶、袋在自然環境下不易降解,可殘留200年至700年,給土壤環境造成嚴重化學污染,極大地影響農作物的生長。廢棄的玻璃瓶破碎后,隨時都有可能劃傷下地勞作的農民。
2009年,北京市啟動了“北京都市型現代農業基礎建設及綜合開發規劃”,該規劃中的田園清潔循環工程主要是要改善首都農業環境質量,實施農藥廢棄包裝物回收,將廢棄的農藥袋、瓶、桶等進行定點回收、分類,全市統一進行銷毀。
前不久,在北京通州區漷縣鎮徐官屯村的一個大院里,農民們排起長隊等候將從田間地頭撿來的農藥廢棄包裝物交給回收點。這是記者在北京市植保站“農藥瓶廢棄物回收處理項目”的實施現場看到的一幕。在這里每兩周有一次這樣的收集日,非常受農民們歡迎,他們不僅為過去無法處理的農藥瓶物找到了去處,還可以從回收點置換到家里常用的冼衣粉和肥皂等日常用品。
北京市植保站在通州區設立示范點,積極探索以物換物的置換方式回收農藥瓶廢棄物。他們利用秋冬季農閑時間,進行廣泛宣傳,提高農民的環境意識,讓農民充分認識到亂扔農藥瓶廢棄物對環境和人身安全的危害。同時告知農民正確處置農藥瓶廢棄物的辦法,鼓勵他們以置換的方式將廢棄包裝物交到收集點,由市植保部門協助農民集中處理農藥瓶廢棄物。
目前,有償置換回收示范點村的村委會都對該項項目置換工作表示出濃厚的興趣,農民們更是歡迎。通州區植保部門率先在漷縣鎮設施產業帶設立了三個回收示范點,采取有償置換方式回收,回收上來的廢棄物經登記造冊,分類整理后,交由植保站統一進行無害化處理。工作實施5個多月,漷縣鎮徐官屯村示范點站長楊寶春說:“村里地處近郊,常年以種植大棚蔬菜為主,農藥使用量很大,過去,農民使用完的農藥瓶,隨手丟在地里或垃圾堆里,不少包裝都丟在地里很多年,不僅污染了土地,有時還污染了生產的蔬菜。現在,村里每兩周回收一次,邊回收邊整理,村民兩個月就撿干凈了自己地里包裝。有的還動員周邊村里的親朋撿拾廢棄物來點置換。他們用撿來的包裝,以20個包裝物置換一袋洗衣粉,換回家里日常使用的肥皂、洗衣粉。”據漷縣鎮植保人員介紹,此項工作啟動來,鎮里三個示范點及周邊的15個自然村,截至目前已回收廢棄農藥瓶32.6萬個,回收上來的廢棄包裝物有的都是10多年前的丟棄物,如今,漷縣鎮農民改變了過去亂丟棄農藥廢棄物的習慣,提高了環保意識。
記者在項目現場看到,經過前一段活動的宣傳,當地農民們的環保意識明顯加強,回收人員和交售的農民都有很強的自我保護意識,回收人員穿戴著防護衣和橡膠手套,農民們也戴起了防護手套。當天下午,回收上來的農藥廢棄包裝物被裝上了車,前往昌平區馬池口鎮小營村的北京市水泥廠集中焚燒銷毀。記者跟隨了解了全過程,在熊熊的烈火焰中,農藥廢棄包裝物很快就處置完畢。北京市植保站藥械科的小許告訴記者,去年底和今年上半年,像這樣的活動已搞過幾次,全市累計銷毀了230萬個農藥廢棄包裝物。承擔這次銷毀工作的北京水泥廠金隅紅樹林環保技術有限責任公司的負責人也告訴記者:“我們這里承擔全市3000多家各類企事業、科研、衛生、化工等單位,28大類有毒有害的廢棄物處理銷毀工作,對于銷毀有毒有害廢棄物我們可以做到24小時隨來隨銷毀。”
北京市農業局有關負責人講,2008年北京農藥施用量達到4000多噸(商品量),產生的農藥瓶廢棄物約有80-200噸,大約產生300萬個廢棄的農藥產品包裝物。田間清潔循環工程實施,將達到示范區內無裸露的農藥瓶物,并逐步帶動非示范區及全市。市植保站將與市農藥經營單位合作建立“高毒農藥使用后的容器包裝物”的回收登記制度,對農藥瓶廢棄物實行有償回收和集中處置制度,減少農村面源污染,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保護生態環境,促進環境保護事業和農業可持續發展。在項目實施的基礎上,積極探索農藥瓶廢棄物的管理辦法,建立起回收處理的長效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