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早晚,已帶有一絲涼意。凌晨4點多的孟村回族自治縣辛店鎮小趙莊村,一陣“噠噠噠”的馬達聲打破了村莊的寂靜,開車的是村民朱寶興,他和妻子去鹽山收購啤酒瓶。
朱寶興夫婦做啤酒瓶買賣,已有10來年。“以前,俺只靠種地,家里日子過得緊巴巴的。之后,干過建筑,因為老被拖欠工資,最后堅持不住了。這行就不一樣了,都是現金交易,每天掙的錢都能拿到手。”朱寶興告訴記者。
他們的日常工作聽起來很簡單,就是從附近縣、市的廢品回收站收購啤酒瓶,再賣到滄州、山東慶云等地的啤酒廠或經銷商那里。但就是這個簡單的過程,卻能讓朱寶興夫婦從早上四五點鐘,忙到晚上10點多,有時為多掙點錢,早起幾個小時,多跑幾十里路。
10來年的買賣,讓朱寶興總結出一大堆的經驗。比方說,收啤酒瓶之前先要聯系商家確定收購價,才能保證穩賺不賠;啤酒廠的收購價雖比經銷商高,但需要扣除損耗,要擇機銷售;春節后到秋收時,是行業的旺季,要鼓足勁頭多掙點兒;農歷九月到春節,進入行業淡季,要適當選擇其他生意,保證收入……這些寶貴的經驗,讓朱寶興自己感覺很受用,給記者講起來也頭頭是道。
“這些年,俺已經換了4臺農用車了,而且越換越大。以前的小‘飛彩’只能拉10多包瓶子,現在換成大‘北京’,一次就能拉80多包呢!”朱寶興說到成功之處,臉上流露出幸福的笑容。當記者問到年收入的時候,他謙虛地說:“現在一車能拉80多包瓶子,每包100個,每個掙二三分錢,一車也能掙200多。一年怎么也得掙兩萬元啊!”
幾年艱苦的積累過程讓朱寶興夫婦干起這個行業游刃有余。“客戶多了,關系熟了,俺們收啤酒瓶都電話預約,電話里聯系好夠一車了才動身,從不打沒把握的‘仗’。”朱寶興自豪地告訴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