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買食用油,習慣在價格上對比,然而許多人不知道:同樣是標稱5升的食用油,拎回家的便宜貨,有可能差秤0.6公斤。
5升規格的食用油,國家允許最大誤差值0.2%,再加上空桶重量0.14公斤左右,花生油的毛重最低為4.7公斤,大豆油為4.725公斤,芝麻油為4.69公斤,菜子油為4.68公斤,調和油按比例測算應在4.7公斤左右。
差0.6公斤油,這是什么概念呢?
油的密度小于水,相當于少了600多毫升的油,可以裝滿一個啤酒瓶。
可是,差這么多油,消費者目測都可以看出來,誰還會買這種油呢?
經調查發現,由于這些“差秤油”的油壺相比常見油壺有所改動,不仔細比較,普通消費者很難發現其中的貓膩
據測量,正常油壺“腰圍”(周長)約52厘米,而“差秤油”的油壺只有50厘米左右,油壺變小了,消費者很難看出實際油量不足的問題。
國家對食用油包裝瓶的大小尚沒有統一的規定,不少廠家油壺的大小總在變化。有經營戶反映,近一年多來,江西某廠家送來的壺裝油越變越小,有時甚至每隔一個月油壺就有變化,而通常短斤少兩的低價油,都是使用“瘦身”包裝。
“差秤”已成市場公開的秘密 利潤大頭給了零售商,行為涉嫌欺詐消費
一壺油少0.2-0.6公斤,能多賺多少錢?誰賺了這些錢?工商部門調查發現,在產銷“差秤油”的利益鏈上,利潤大頭給了零售商。
盡管今年食用油批發價較去年最高時幾乎跌了一半,但通過短斤少量獲取的利潤空間依然不少。以國內一級豆油批發價6800元/噸為例,廠家生產一壺5升的“短斤”大豆油,最高可以“節省”4元,一箱(4瓶)也就是16元。按照中等規模食用油企業每年5000-1萬箱銷量估算,至少可以帶來8-16萬元的“凈利潤”。
市場經營戶表示,廠家不可能賺這么多錢,生產“差秤油”的廠家哄不了批發商。
批發商也不會從“差秤油”中賺錢,往往在進價基礎上加1-2元就對外銷售了,“差秤油”往往是二線品牌或雜牌,只能靠低價快銷。
真正賺錢的是零售商,每壺進價30元左右的“差秤油”,在零售市場上可以賣到40元-45元左右,一壺油就可以賺10多元。
為何重量不一樣呢?有可能是瓶子的管胚不一樣。據稱,不同管胚導致瓶子重量差別可以達到25克左右。
國家標準中規定5升油計量單位是容積單位,不是按照重量來的。從油的定量來說,國家允許有個正負誤差值(0.2%),而且這一誤差不是以單瓶來檢查的,而是針對每一批次的,只要這批油最后總數能夠團得了頭就完了。比方說,一天做10噸油出來,做了1000箱,大概有500箱不足,但有500箱過了,那還是等于說這一批都算是合格。每年技術監督部門都要來不定期抽查,都沒說有問題。此外,還有油溫的問題,生產時溫度高了,同樣是5升,出來的重量差別也大。
很多企業5升的油,連9斤都沒有。他們企業的誤差還算是小的,市場許多品牌就是4.5升的貼著5升的標,低價傾銷,擾亂市場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