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用玻璃制品的理想外形應該是瓶壁厚薄均勻,給人以勻稱的感覺(當然為了保證產品的重心有的產品做的底部較厚以保持穩定例外),但要做到這樣也是很困難,所以盡管有一些企業通過長期的努力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大部分企業缺乏創新理念,仍然在按照傳統的工藝在低水平的重復生產。與此同時人們在認識方面也有個誤區,其一,是認為瓶子越重越好,但實際上瓶子重了自身的重量也在加大,同時也加大了瓶子自身的撞擊重量,而復合玻璃瓶由于在材料應用中實現了優勢互補,增加了瓶子的強度加大了抗沖擊強度。其二,因一部分企業投資上的局限只能購買低端裝備,在操作人員素質、培訓等方面的力度也不夠,很難在技術水平上有所突破。玻璃瓶的輕量化是一項系統工程,它既有硬件裝備上的提高,也有人員素質、培訓等方面的軟件建設。這就是玻璃產品輕量化的瓶頸所在。現就硬件方面進行探討:首先由于在熱成型過程中,因機械成型工藝不能完全模仿人的高難動作,特別是目前我國普遍采用的行列式制瓶機是屬于翻轉式成型工藝,在初形模到成型模的翻轉過程中由于動作過快,形成一定的慣性,使初型料中的中空心部分與底料的臨界面,出現了拉伸這就是我們稱作為兩接頭現象。兩接頭的分界面是整個瓶子中最薄的地方,還有由于成型模具的溫度不均勻、料滴溫度的不均勻、料形的不規范、初形模設計的不適當等都會造成瓶子的不均勻。輕量化的過程就是要把玻璃制品中的不均勻部分中的厚料減除(減肥)。使瓶子整體厚薄均勻既美觀又保持一定的強度,當然為了保持瓶子的強度,人們在瓶子外面鍍上一層復合保護層(內層為無機結合層,如二氧化錫;外面為有機層,如聚乙烯)。順便提一下在當前的科技發展領域中,應用材料的特性進行優勢互補,而發展復合材料研究的學科,正在新興崛起。我們以啤酒瓶為例:目前我們生產的640毫升啤酒瓶重為530克左右,若按容重比為0.7計瓶重為448克以下,那么每噸玻璃要多309個相當于現在重量的瓶子多出16%的產量。這是一個不小的數字,我們在不增加投入的情況下,多出了16%的產量和產值,在同樣的能耗情況下多生產出16%的產品,這不就相應地節約了能源了嗎?所以輕量化既提高了質量又降低了成本、節約了能源使單位產值能耗下降。當然目前我們在對瓶子重量問題上的認識上還有誤區,認為瓶子越重越好,這在我國已爭論了近二十年,其實我認為評價瓶子的質量還是應該以標準為準,應以標準中規定的耐壓、抗沖擊強度指標為準。我相信在全體玻璃行業同仁的努力下這一目標應該能實現。
全球塑膠網、中國食品產業網、生意社編輯不得轉載本站文章,請自重
其他網站轉載請聯系QQ516122962,經同意后注明中華包裝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