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從中國大陸來美的顧老夫婦同自己的女兒、女婿同住一起,他們抱怨說,“小兩口太不會過日子,喝完的飲料瓶和易拉罐隨手扔到垃圾袋里,他們嫌麻煩,從來不拿去賣錢。我們在國內的時候,每個月的報紙和瓶子都能賣上幾十塊錢呢。”于是老夫婦開始自己悄悄行動,不但將家里的廢舊瓶子和飲料罐存起來,積攢到一定時候到附近的回收站賣錢。而且,他們在早晨和傍晚每天散步時,也注意搜集沿路的瓶子和易拉罐。他們認為這樣不僅鍛煉了身體,而且還能順便賺些零花錢,何樂而不為呢?但據老夫婦講,這件事他們一直瞞著女兒、女婿,怕他們顏面上過不去。據美國《僑報》報道,由于美國經濟不景氣,民眾過日子越來越精打細算,以前人們不在意回收的空瓶子也開始成了熱門貨,“業余拾荒者”在悄悄增多。
家住蒙市的Linda也發覺最近撿廢品的人多了。他說,“我看到過一些中國老人半夜挨家挨戶的從垃圾桶里找些瓶子什么的,我家垃圾桶就放門口,被白人黑人中國人都翻過了。有一天有一個中國人,我還特地從樓上拿出來不及丟的瓶子給他,不過他感覺到我發現他是中國人,很不好意思的跑了。”Linda 認為,這沒什么不好,其實社會需要的就是這樣的人,沒工作也想辦法自食其力。

搜集廢品的并不局限于華裔老人。林女士積極鼓勵自己五歲的兒子也搜集廢舊瓶子,但她并不讓孩子上街撿瓶子,而是讓兒子管理家中的廢瓶,還鼓勵自己的朋友和親屬給兒子帶來一些瓶子。由于回收的錢由孩子來自由支配,兒子的積極性一直很高。
她的理由也有些與眾不同。她說,“我們并不是為了那一點錢,而是從小給孩子培養一個良好的理財觀念。美國是個超前消費的國家,許多人都不擅理財,只知道從銀行或是信用卡中提錢就好了。這次的金融風暴,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因為美國人的這種消費觀念造成的。我們想通過這個方法讓孩子在美國的文化中也能保持勤儉節約的中華美德.
轉載注明:中華包裝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