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假冒來源,回收酒類包裝,各方配合造假:
一些酒店、賓館等從事餐飲服務業的單位,為節約成本獲取更大利潤,配合造假方,在正品酒賣完后將酒瓶提供給假酒生產者,進而在買進假酒,以真酒“形象”賣給消費者。據調查,全國每年有上百萬的高檔酒瓶被回收灌入劣酒,其中在100元以上的中、高擋酒中,假冒偽劣所占比例高達50%以上。
2.酒瓶防偽蓋為難消費者:
酒瓶多采用硬度很高的玻璃或陶瓷材料,要破壞它,同時又不給消費者造成麻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即使采取措施破壞了酒瓶,其斷口異常鋒利,令消費者望而生畏。此外,防偽蓋一經開啟,便再也無法密封,導致瓶內余酒無法保存。
3.防偽查詢號碼形同虛設:
眾所周知,一次性免費電話真假查詢號碼,是企業為方便消費者識別真偽而設置的一道防線。然而一些餐飲業服務人員在開啟酒瓶后,將電話查詢真假號碼記錄后提供給制假分子使用,使防偽功能形同虛設。
此外,相關部門調查數據顯示,電碼防偽查詢率最高時也僅為4%,有96%的防偽號碼未被利用。再者,由于800電話是防偽公司掏錢,據稱,用800電話,如果防偽查詢率超過4%,公司就會虧損。因此,他們往往與電信部門先談好查詢率,采取“減線”等辦法控制消費者把電話打近來,因而 800查詢電話的接通率很低。再者,由于消費者辨認真偽過程的繁復性,真正使用此類防偽方法的消費者并不多,從這種意義上來說,電碼防偽形同虛設。
4.防偽方式技術含量低:
隨著科技的發展,酒類商品市場上的各種防偽技術手段都已不再是不可逾越的高墻:在浙江某鎮一條不到100米的小街上,印制激光全息防偽標識的就有36家之多,在廣東約也有300多家以上“激光防偽標識”生產廠家,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些隨處可尋的標識生產廠家也為造假者提供了造假空間。
綜上所述,目前酒類市場上的防偽方式因為技術的非獨占性、消費者識別的困難等因素而導致“前功盡棄”,中國酒界假冒偽劣現象屢禁不止,廠家、消費者仍深受其害,因此,筆者認為,類產品的防偽工作應向防偽技術高端化、包裝設計人性化和識別方式傻瓜化的方向發展,市場也迫切需要真正科技含量高、能夠有效進行市場監控的防偽技術和產品的問世。
轉載必須注明:中華包裝瓶網并加上到本站鏈接
否則不歡迎轉載,一經發現,本站將通過法律途徑維護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