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于環保的考慮,我們可以引進飲料容器回收機;出于經濟的考慮,據說有關方面準備引進自助加油機。只是,我們的大量勞動力又可以輸出到哪里去呢?
從今年4月“上崗”開始,南京路步行街上的戶外飲料容器回收機已經工作近3個月了。這只每“吃”一個空瓶就能“吐”出一角錢的綠色大筒已成為街頭新景,游客們甚至需要排隊投瓶子。回收機屏幕上的數據顯示,目前這臺機器已經“吞”下了2萬多個空瓶。相關人士透露,步行街會盡快增添兩個新的回收機。
但筆者還是有疑問,不禁想起了一年前老丈人講的一件事。也是在南京路上,有一天他拿著一瓶快喝完的飲料閑逛時,一個中年男子向他討要瓶子。老丈人就和他攀談起來,得知該男子是以撿飲料瓶為生,生意最好的時候,一天能收到幾百個,可換幾十塊錢。老丈人問,干這個的人多嗎?那男子順手一指,說:這個、這個、那個,都是的。他們看起來和普通游客差不多,不過手里往往拿著很大的塑料袋,里面放撿到的飲料瓶。
簡單計算可知,南京路步行街上的飲料容器回收機目前已工作近3個月,收集2萬多個空瓶,平均每天也不過200多個,基本上和“人肉回收”(套用“人肉搜索”的說法)差不多,但是成本,肯定要高出很多。
當然“人肉回收”可能會給各方面帶來不少麻煩。但也需要看到他們給社會帶來的好的一面。沒有這些人,廢棄塑料瓶的回收不會像現在這樣通暢。而如果政府或者企業想承擔.本文來自于中華包裝瓶網.這方面的責任,將付出很大的成本。另一方面,他們通過勞動養活自己,不麻煩政府,本來就是一件多方得利的好事。
但推廣飲料容器回收機的有關方面不會從這個角度看問題。一方面他們看到的是“人肉回收”的麻煩,另一方面,容器回收機本身就是一個風景,一項工作,更不會給有關方面帶來什么麻煩事,而且幾乎誰也不能說,安這種機器有什么不對的地方。
如果飲料容器回收機大規模推廣,一方面有關方面需要投入大量資金來購置、維護機器,但同時,很多從事“人肉回收”行當的人賺點小錢將變得不容易了,可能斷了謀生之路,生活更加困難?雌饋,一味“與國際接軌”不全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