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中國藥品生物制品檢定所抗生素室主任、研究員胡昌勤等人找到了頭孢類注射劑澄清度不達標的主要原因:普通丁基膠塞與頭孢菌素的相容性較差。
丁基膠塞陷入市場尷尬
據了解,2005年1月,我國天然膠塞退出藥用包裝,代之以丁基膠塞。在兩種膠塞更替前后,我國丁基膠塞生產企業迅速增加,丁基膠塞很快就陷入了生產過剩狀態,于是低價格便成為企業的主要競爭手段,而很少有企業在提高膠塞產品質量上下工夫。再者,我國膠塞科技研發投入不足,丁基膠塞的產品升級沒人重視。誰也沒有預料到,這種尷尬的市場局面,給頭孢類注射劑帶來麻煩。
胡昌勤介紹,根據我國藥典標準,對頭孢類注射劑產品進行質量檢測,有一個項目為藥液的澄清度,即藥液在有效期內不能出現混濁、變色等現象。藥品出現這些現象,就被視為不合格。然而,從質量檢測情況來看,頭孢類注射劑渾濁、變色發生率很高,一旦出現這種狀況,就可能引發藥物的不良反應。胡昌勤等人的研究認為,導致頭孢類制劑溶解后渾濁的主要原因是丁基膠塞與藥液的相容性不好。
有關資料顯示,丁基膠塞盡管在潔凈度、化學穩定性、氣密性和生物性能上都優于普通橡膠塞,但是由于配方復雜及所加原材料濃度梯度的關系,一些分子活性較強的藥物封裝后,膠塞中的部分溶出物會慢慢釋放,被藥物吸附,產生了膠塞與藥物的相容性問題。
上海市食品藥品包裝材料檢測所也曾對頭孢類抗生素與國產丁基膠塞的相容性做過試驗。結果表明,產品在效期內存儲時間越長澄清度指標超標就越嚴重。這說明,澄清度問題的形成與兩個因素有關:一是藥液質量不穩定,隨著效期內存儲時間延長而出現問題;另一方面是膠塞與藥液的相容性不好,隨著儲存時間的延長,發生化學反應出現澄清度問題的可能性越大。
胡昌勤認為,國際市場上丁基膠塞的品種很多,選擇范圍廣。國內在更換丁基膠塞時給予企業兩年多時間的過渡期,但是膠塞的品種少,藥企選擇余地小。另外,我國的相容性試驗水平也與國外有一定的差距。
改變包材有助于化解難題
胡昌勤說,就在課題組為解決澄清度問題忙于實驗的時候,生產瓶塞的蘭陵公司聯系上了課題組,送來了他們生產的覆膜膠塞。課題組在實驗中發現,使用覆膜膠塞后,頭孢類產品澄清度指標大為提高,基本上不會出現渾濁、變色現象。國外早就將各種高分子材料用于覆(涂)丁基膠塞了。據了解,國外的頭孢類產品95%用覆膜丁基膠塞,這種膠塞由于藥液與丁基膠塞之間有隔離膜,膠塞中的活性物質無法釋放,有效解決了藥品與丁基膠塞相容性的問題。
有的藥品生產企業提出其他解決澄清度難題的方案,比如全清潔生產。胡昌勤表示,全清潔生產只能保證外在的物質難以進入藥品,肉眼看不到雜質、顆粒,但并不能徹底解決澄清度問題。隨著時間的推移,丁基膠塞中的釋放物會和藥物發生強吸附作用,所以還要從注射劑的包材這個源頭上解決問題。
覆膜瓶塞雖好價格卻高
胡昌勤認為,盡管目前已找到解決頭孢類藥品澄清度不合格的原因,但是由于覆膜膠塞價格高于普通丁基膠塞一倍,上游注射劑生產企業在利潤微薄的情況下不愿使用覆膜膠塞。“我們一直在向有關部門呼吁,通過產品價格的調控來推廣覆膜膠塞的使用,畢竟藥品安全是關系民生的大事。”胡昌勤說。
眾所周知,處于上游的藥品生產企業,抗生素和輸液產品同樣進入迅速擴張期,供大于求的市場格局也讓藥企利潤微薄。在這種情況下,降低成本是企業的主要追求,出廠時產品合格就行,誰還去重視藥品與膠塞的相容性呢!
小瓶塞會引發大問題
丁基膠塞相容性的問題僅僅出現在頭孢類藥品上嗎?記者在一個專業網站搜索,發現有人發帖求助說:“最近做注射用泮托拉唑鈉,藥品和丁基膠塞總是相容性不好(可見異物增加),請問如何解決?”
近年來,我國治療性輸液特別是中藥注射劑等同樣面臨不良反應增加的難題,這和丁基膠塞相容性差是否相關?這些問題都有待探討。
記者采訪了專注于研發藥用瓶塞的江陰蘭陵公司董事長華國平,他對我國藥用丁基膠.本文來源于中國最大瓶子交易網站中華包裝瓶網.塞存在的問題很是擔心。早在2006年,華國平就在其公司網站上發出了致我國治療性輸液、頭孢唑啉鈉等粉針用丁基膠塞藥廠的公開信。他在信中說:“目前我國應用的治療性輸液、頭孢唑啉鈉等封裝的藥品在保質期內存在不達標的問題,其主要影響因素是丁基膠塞。雖然有些廠家盡可能避免將藥品倒置、橫放或者改善存放條件,還有的藥廠采用大肚小口徑來減少瓶塞與藥品的接觸面積,推遲藥品出現質量問題的時間,但最終還是解決不了濁度的變化帶來的超標、可見異物、不可見微粒等相容性問題。總有一天會因為膠塞引發藥品質量問題,如果引起法律訴訟就有可能毀掉藥廠!”
華國平說,有一些企業已經意識到丁基膠塞的問題,如正大青春寶、神威藥業、江蘇恒瑞藥業等30多家企業的部分產品開始使用覆膜丁基膠塞。據華國平介紹,他們公司除了生產具有專利保護的覆膜丁基膠塞外,已把研發目光投向了未來:丁基膠塞材料來源于石油,目前國際油價飆升,石油資源會有枯竭的那一天,所以公司正在研發可用于藥用瓶塞的新材料。
轉載請注明來源:中華包裝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