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數據顯示,畜禽養殖業的化學需氧量、總氮、總磷排放量分別為1000.53萬噸、59.63萬噸、11.97萬噸,均比第一次普查時有不同程度下降。這一成績是在養殖產量持續增長的基礎上取得的,殊為不易。
2017年6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快推進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的意見》,提出到2020年全國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75%以上。此后,畜禽糞污高效利用成為農業部門和社會的共同行動。
農業農村部提出了糞污全量收集還田利用模式等7種畜禽糞污資源化處理典型模式,為畜牧大縣合理選擇適用的技術模式提供了有力保障。
山東壽光市一家農業公司的技術員董樂忠,前幾天剛和一家養牛的合作社談妥購買1000噸有機肥的事。這些肥料是用來種菜花的。兩年前他開始用有機肥做底肥,復合肥使用量大大減少,過磷酸鈣甚至不用了。沒想到化肥減了量,蔬菜的產量還沒少,而且品相也有了提高。
化肥、農藥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施用過多不僅增加了生產成本,也影響到農產品質量和生態環境。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增效是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農業綠色發展的重要舉措。
據農業農村部最新數據,去年全國水稻、玉米、小麥三大糧食作物化肥利用率達39.2%、農藥利用率達39.8%,分別比2015年提高了4個和3.2個百分點。全國化肥和農藥使用量連續三年負增長。
與此同時,全國農用地膜覆蓋面積實現了負增長,農膜殘留量得到有效控制,100個農膜治理示范縣當季農膜殘留量基本實現零增長,重點地區“白色污染”得到有效防控。
水產養殖業的綠色發展水平也日漸提高。各地嚴格防控水產養殖污染,推動生態健康養殖模式,稻漁綜合種養、工廠化循環水養殖、大水面生態增養殖、多營養層級立體綜合養殖等生態健康養殖模式廣泛推廣。 |